一个有关水师营的轶事牵扯到慈禧太后。慈禧太后亲自给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起了名字,这个农民叫做于吉庆。
清代中叶以后,清军的基本军事单位为营地建制,定编500名兵员,另设协领1员、佐领2员、防御4员、骁骑校8员、领催及笔帖式60余元其兵员多是在本区域内的旗人子弟中招募,并按编制数,以年度为周期进行补缺,士兵和军官均可以因功升迁。因旅顺水师营为辽东沿海重要军事单位,其兵员往往超过定员,至嘉庆年时达到720名。
于吉庆的父亲于兆信从军后者水师营担任“号目”职位。号目虽非军官,亦非普通兵弁,大约相当于现在的班长。于兆信虽然军阶很低,但却是水师营官兵中屈指可数的一个人物。因于兆信幼时曾海边长大,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游泳本领。从军后随战船常年出海巡哨,其泳技益精,常为战船排除故障而立功受赏。他不仅能在水中做多种表演,独门绝技是立于水中,腰身以上部位露出水面可快速向前“行走”,俗称“踩水”。
八旗士兵是陆地猛虎,善骑射,多不谙水性,旅顺水师营出了于兆信这样的水中蛟龙,一时间便声名远播。根据清廷兵部规定,熊岳(金州)副都统每年要对水师营官兵校阅一次;奉天将军每隔三年对旅顺水师营校阅考察一次。大约在光绪初年,清廷一位王爷来旅顺参加校阅时,见到于兆信的精湛演示甚为惊奇,认为是难得的人才,准备在全国沿海各水师营推广编练,随后于兆信被调入北京参加全国沿海各地水师营技艺表演比赛。
表演在颐和园昆明湖中进行,令人叹息的是,因于兆信对湖中环境一无所知,下水后即被荷花水草根蔓缠住而无法脱身,未及表演即溺死湖中。事发之后轰动了京城和军营,也惊动了朝廷。慈禧太后下诏安抚,责令各府州县接力转运,将于兆信遗体运回旅顺安葬,并要沿途进行祭奠。
当慈禧得知于兆信家中尚有身怀六甲的妻子时,钦谕:于兆信的遗孀如生男孩,赐名“吉庆”,并赐二份朝廷俸禄。于妻果生男孩,遂取名于吉庆。从此以后母子各享一份皇粮。于吉庆的儿子于恒财84岁时,有人向他求证此事,于恒财证实确有其事。斗转星移,寒暑交替。至光绪六年(1880年),存续了160余年的旅顺水师营被裁撤。但水师营在中国海军史上却占有重要一页,特别是在装备、兵制、训练诸方面为中国近代海军的建立起到一定借鉴作用。 于兆信的事迹只是水师营建军史上的一朵小小的浪花,但却留给我们一段深邃的思考。新中国成立后,于恒财之孙结婚时,为缅怀先祖,小夫妻曾去北京并在颐和园昆明湖边拜祭曾祖英灵。
文章提供:于志远为于恒财之孙。2012年12月2日的大连晚报把这个事情按照民间轶事的形式报道过。

欢迎各位宗亲联系发布信息
责任编辑:于永健
投稿邮箱:yushizqh@126.com 82996599@qq.com 22350027@qq.com

投稿联系微信:yu2277555 gb13206